摘自2021年8月3日[常州日报]
每天诞生1家高科技公司、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件授权专利……面积仅5平方公里的常州科教城,是常州的“创新之核”。这里地处武进区湖塘镇中南部,分为高教园区、研发园区和孵化园区三大板块,是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常州科教城在常州大学城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而来,是常州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走“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之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
由于历史原因,常州区域内缺乏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大学,高水平的科技资源相对匮乏。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1世纪初,常州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亟待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对科教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基于此,2001年底,常州市委、市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常州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江苏教育的统筹规划,提出了在常州建造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大学城的蓝图。2002年2月,常州大学城建设领导小组和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常州大学城的筹建工作全面启动。同年10月19日,常州大学城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开工典礼。
2003年9月底,常州大学城一期工程教学楼、图文信息楼、学生宿舍等65万平方米建筑全面竣工,水、电、气、网络等配套工程同步到位,道路、水系、绿化、景观等配套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大学城初具规模。10月10日起,江苏工业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1.8万名学生相继入住。常州大学城以其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惊人的建设速度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界的极大关注。2003年,即有80多批2600多人先后到大学城参观学习。
2004年,常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与6所学校凝心聚力,先后完成50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和二期75.33公顷现代工业中心的规划设计,48万平方米建筑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到位。2004年底,5所学校实现了整体搬迁,入住学生达4万名。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等16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32批政界、教育机构、高等院校的代表到大学城洽谈合作交流事宜。
2005年,大学城在完成一期工程115万平方米建设的基础上,新开工建设校舍33.75万平方米、现代工业中心7万平方米;6所院校与60多家企业、30多所高校签署了25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技术集聚、资源共享、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机制初步形成;入住学生总数达6万名。10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常州大学城视察时称赞:“常州培养高科技应用型人才这条路走对了,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应该继续发扬光大。”12月底,常州决定在常州大学城的基础上,整合和集聚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公共科技、教育和服务平台,拓展大学城的功能,改常州大学城为常州科教城。2006年7月,成立了中共常州市科教城工作委员会、常州市科教城管理委员会,科教城管委会同时挂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领导管理体制。
2009年1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冒着严寒视察了常州科教城。温总理深入学校、科研机构,与教师、学生及科技人员亲切交谈,他对常州坚持科技创新以及在科教城建设和发展上所取得的喜人成绩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常州的这条路子走对了!”
常州科教城先后创成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等8个国家级平台。2016年园区荣获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7年获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秀科技园区”,2018年获评江苏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称号,2019—2020连续两年荣膺中国创新园区T0P10第一名,“中德创新园区”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全国12个中欧城镇化合作重点支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