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常州晚报]交流碰撞,解锁高校新闻“面孔”

发布时间:2023-12-08 点击数:

摘自2023年12月8日[常州晚报]

会上,宣传代表们纷纷肯定了大学版为高校“代言”,持续发出“好声音”,同时,分享了各校、自身在新闻宣传方面的经验,交流所思所悟。

【两所学校的实践】

把准方向,紧扣主题,融合媒体,创造条件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常州机电学院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主题教育要求,引领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思政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引入内容安全管理平台。

以“双高”和“校庆”为两条工作主线,按月度安排高级别媒体宣传进度,精准输出发展成果,扩大学校影响力。学校官微持续输出优质原创内容,打造“百人校友访谈”“追梦人”“青春礼赞”“机电课堂”“双高建设”“媒体聚焦”“双师团队”等品牌栏目。

发挥融合传播优势,建强“网站+新媒体”的网络全媒体传播格局势在必行。从平台和机制入手,立足新形势主动抢占阵地,在做好“一网一报”(校园网站群、校报)等传统传播阵地基础上,又相继建设包含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视频号等18个账号在内的融媒体矩阵。

建立“学校-总支-部门”梯级清晰、职责明确的立体化宣传架构,畅通由上至下的工作推动、由下至上的信息报送渠道,构建大宣传格局。把宣传工作纳入到学校“全面从严治党”考核体系,建立新闻宣传工作季度通报制度。此外,通讯员队伍覆盖各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师生,通过讲座、采风、日常专题实践、赛事等手段,提升师生通讯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使之成为学校宣传的重要力量。

“红蓝文化”浸润校园“大宣传”

近年来,常州信息学院提出打造“红蓝汇聚、守正创新”文化品牌,构建了“信仰红+信息蓝”的育人文化,立足文化脉络,着力推动高素质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校相关宣传工作也都围绕“红蓝”文化展开。

深耕“红蓝”之本,铺就立德树人底色。围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立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构建十大育人工程同步推进的“1310”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体系,探索“专业-课程-课堂”三级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形成校内各级部门与校外各类组织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焕发“红蓝”之亮,激发双高建设动力。依托“德技并修、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凝练形成“质量第一”的育人文化。依托校企协同建设的工业互联网专业集群,合力挖掘“工业互联”的专业文化。依托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服务深度融合的“智慧校园”,探索形成“智慧治理”的管理文化。

精铸“红蓝”之魂,弘扬技能报国风尚。围绕身边人讲党史、身边人述典型、身边人学榜样,打造思政日记、思政动画等“互联网+思政”微课,上线“e人e言”等朋辈红课,创建青年四史学习“学说读演创行”体系。围绕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打造融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号、官方网站于一体的新媒体矩阵,创设“技能成才”“教师风采”“常信这些年”系列融媒体专栏。

凸显“红蓝”之韵,增强文化传播张力。协同地方红色场馆,打造常州三杰红色教育培训中心、校内外党员实境课堂和全新校史馆,一体构建红色校园文化阵地,持续举办原创红剧、红色故事会等系列活动,打造凸显“常州三杰”元素的红色文创作品。建设线上线下并行的“清凉书院”,持续立项建设具有显著地方特色和时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并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教学等环节,全力培养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位通讯员的“自我修养”】

看得远、转得快、落地稳

曾经有人将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比喻成“跳芭蕾舞”,要看得远、转得快、落地稳,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也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触动,今天我就结合自身通讯员工作,分享三点感悟:

一是踮起脚尖“看得远”。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提高新闻报道的采用率,选准切入点是关键,同一份材料从不同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如何选准切入点?我认为首先要将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对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心中有数,如在给日报社投稿过程中,我们会重点选择契合常州“532”发展战略、新能源之都建设的题材。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后,我们宣传则围绕“党建+工程”和校城融合发展战略这个大局大势来重点展开。

二是苦练内功“转得快”。我对“转得快”有两层理解,一是从新闻时效性的角度,通讯员要行动快。随着媒体融合的加速发展,新闻宣传时效性越来越强,对通讯员的要求也越来越“全能”,最好是能够写文章、拍照、做视频的“多面手”,这就需要我们学无止境,久久为功,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增强新闻的策划意识,及时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或把好的新闻素材投递出去。二是从新闻敏感性的角度,脑力要转得快。尽可能将最有价值的东西重点呈现。从小处着手,在突出亮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刻画展现学校的良好形象。

三是身心投入“落地稳”。最生动、最鲜活的素材和资料,都来自基层一线。到一线做新闻,不仅要“身至”,更重要的是“心至”。也许正是这种“与采访对象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的精神,让我们得以创作出更受师生欢迎、更值得“回味”的作品。

相关链接:

https://epaper.cz001.com.cn/czwbpaper/pc/layout/202312/08/node_A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