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4年02月18日[新华网]
◇拥有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37个的常州,工业规模已破两万亿元。对实体经济的坚守和无中生有的创新,融入常州的发展脉动。“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实体经济就是它深埋地下的根,根深自会枝繁叶茂。”
◇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是一场甘于寂寞的苦旅,需要懂得产业、舍得投入、等得成长、容得失败,不管路上有多少爬坡之艰、涉滩之险,都要坚持从长、从专、从教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亢 陈刚 朱程
千年运河穿城而过,两岸发展生生不息。从工商业萌芽时期的梳篦、棉麻,到当下的高铁、特高压等国之重器,“常州制造”成为这座城市最硬核的标识。
近代工业发祥地、昔日“工业明星城”,历经风雨淬炼,“新能源之都”澎湃起势。静水深流的实业基因与创新求变的时代精神在这里化合出新,源源不断注入新质生产力。
“力,形之所以奋也”。守实业之本,开产业之新;遵循生成规律,培育核心动能;因应全球变革,科创铸塑未来。常州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强链、新兴产业拓链、未来产业建链,步履铿锵、踏浪而行。
矢志向“新”聚“链”成群
新年第一天,理想汽车发布2023年收官战报——全年交付37.6万辆、同比增长182.2%,斩获造车新势力销冠。
在常州,“三页PPT造车”的故事传为佳话:2016年,李想带着三页“理想”的PPT来此寻找生产基地,此时他已跑过不少城市寻求融资,但屡屡碰壁。经多轮密集洽谈,武进高新区以招投结合等创新模式获得青睐,常州也由此成为最早涉足新能源整车制造的城市之一。
敢为人先,以未来视野,谋局新赛道。新能源汽车这张中国制造“新名片”,正在重塑城市经济格局。既无丰富锂矿资源、也非传统汽车生产重镇的常州,其布局却在风口来临的多年之前。
早在2013年前后,造车新势力“蔚小理”等还未出世,常州便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中敏锐发现巨大前景,并将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作为重点方向。
引进第一家动力电池企业中航锂电时,这家企业尚处亏损阶段。2015年,常州金坛区以政府基金增资入股,显示了巨大魄力,也顶住了巨大压力。而今中创新航(原中航锂电),动力电池装车量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宁德时代、比亚迪。
与企业共同进退、彼此成就,可窥常州的视野:不在意一时的规模大小、盈利能力,而是从产业链全局出发,实现价值最大化。
一系列前瞻布局,奠定了常州迈上万亿台阶的基石。常州动力电池产销量已登顶全国,新能源整车年产67.8万辆、占全国7.1%,全国每出口10辆中就有1辆产自常州。
龙头牵引,用链式思维,构筑生态圈。2015年中创新航、2016年理想汽车和宁德时代、2017年北电爱思特、2018年蜂巢能源、2019年比亚迪……常州新能源产业招商史,首先是“链主”企业的汇聚史。
连点成线、扩链成群。两大整车“链主”与动力电池龙头,牵引佛吉亚、泰瑞电子等零部件配套商陆续落户,催生常州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居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聚3400多家企业,集聚度比肩深沪京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
筑链延链,产业链一通到底、强而有力。常州已成为全国唯一覆盖“发储送用网”产业闭环的城市。这里是全国最大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本土更成长出光伏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二的天合光能、全国规模领先的民营充电设施运营商万帮新能源等企业。
把握“风口”,展现敏锐与魄力;把准风向,映照笃信与笃行。“常州新能源产业的拔节成长源于坚守实业的历史回响,深耕制造始终是常州这座城市刻在骨子里的基因积淀。”常州市工信局局长严德群说。
历史上,凭长江、运河漕运之利,常州豆、木、钱、典四业繁荣;20世纪初,乘近代工业发轫之风,民族工商业者刘国钧等提倡“机器革命”,常州制造业门类逐步丰富;20世纪80年代,兴于改革开放之势,常州以产业集群模式打造了荷花牌灯芯绒、常柴牌柴油机、东风牌手扶拖拉机等享誉全国的产品……
百年工商基因与城市雄心在新时代交融激荡,焕发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年逾7旬的张文昌,带领成立于1989年的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不仅建立兼具规模性和快速反应的全球供应链,还创新“链接”新能源产业,打造了用中国原料、常州制造的基布生产安全气囊的自主产业链。
创建于1967年的上上电缆,从无名小厂到行业领先的大型集团,近年积极拥抱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成汽车配套线缆新产品、新材料“从0到1”的突破,去年交付的配套线缆超过全国新能源汽车总量10%。
恒立液压、星宇车灯、裕兴薄膜……全国地级市第一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分布于众多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断增值“常州制造”含金量。石墨烯产值全国领先、碳材料产值占江苏三分之一;协作机器人产量全国第一,国内每4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武进造”。
如今,拥有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37个的常州,工业规模已破两万亿元、居江苏第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多年领跑苏南。
对实体经济的坚守和无中生有的创新,融入发展脉动。“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实体经济就是它深埋地下的根,根深自会枝繁叶茂。”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依托深厚产业底蕴,把握关键时间窗口,聚焦国之所需、己之所长,常州始终致力于推动产业发展无中生有、有中做优、优中变强。
静水深流 积微成著
将阳光聚焦到一点,产生的热量可以生发火种,累积的能量足以驱动巨轮。在天合光能,新款太阳能电池将环境中的漫反射光加以利用,实现双面发电,大幅提升光电转换效率。
波澜壮阔与静水深流交织,是常州产业的发展姿态;积微成著的努力与突破,可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表达。迈入新时代以来,常州大力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暗合新质生产力的育成规律,让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十多年间,常州高新区的宏微科技,从三人创业团队发展为近千人科创上市企业,于功率半导体芯片的方寸之地,打破国外垄断,践行宏图之志。“我们带着创业创新的计划书来,就能迅速匹配上产业基金、供应链。”创始人赵善麒说。
破立并举,革新科创机制,畅通要素流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必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
破壁、破墙,打通研发力量。走进常州科教城,校与校间不设围墙,科技园区、教育园区和产业孵化园区集于同一个空间,推动公共研发机构与骨干企业加力关键技术攻关,累计转化新能源领域成果55项。
谁出题?谁出钱?谁攻坚?力推“揭榜挂帅”机制,常州推动企业出题、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还设立400亿元科创基金,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高水平建设的龙城实验室等重点研发平台,持续增加创新源头供给。
科技赋能,企业“顶天立地”“抢占高地”。天合光能25次打破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灯火”照亮神舟飞船,恒立液压为“中国天眼”提供液压促动器……2023年,常州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40家、增幅江苏第一,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68%。
由点及面,提升产业质态,激活新生产要素。老牌企业中车戚墅堰引入智能化系统,大幅提升产品良率和生产效率;中天钢铁打造“5G+数字工厂”,大幅减少“热”岗位员工数量……“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常州分类施策并在全国首创“数字增信+风险补偿”新模式,助力企业加速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
越来越多企业从数据新生产要素中“掘金”。“独角兽”企业微亿智造自研AI图像感知+机器人控制技术,通过积累生产数据,不断优化视觉识别系统精度,已助力两千多家企业智改数转,占据工业AI质检解决方案市场全国前四。
星星充电联合创始人郑隽一说,公司开掘全国超200万个充电桩使用数据,创新研发“光储充放检”一体化场站,拓展了新市场。
纳士招贤,建强“三支队伍”,激发创新活力。在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来自中国科学院的“90后”容晓晖既带着研究生攻关科研项目,也计划成立公司开展钠离子电池研发生产;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知名企业共建教学资源、实训基地,学生尚未毕业就被“预订”一空。
“常州强大的实体经济为科技研发提供广阔舞台,我们推动产科教融合发展,贴近实战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劳动者。”常州市科技局局长李磊说。
城市的实力与劳动者素质息息相关。“来时一个包、安下一个家、共建一座城”——常州持续升级“龙城英才计划”,2023年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495个,2019年以来人才净流入超50万,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10年江苏第一。
“常州相信时间的力量,更相信相信的力量。”常州市市长盛蕾表示,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是一场甘于寂寞的苦旅,需要懂得产业、舍得投入、等得成长、容得失败,不管路上有多少爬坡之艰、涉滩之险,都要坚持从长、从专、从教。
蓄能成势 进击未来
大运河常州段西南约10公里,长荡湖与滆湖间的“两湖创新区”正在加紧建设。合成生物岛、细胞科技港、常州氢湾……识变求变、守中开新,全新的城市空间和未来产业布局,尽显常州进击更高能级的追求。
一瓶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液体,单价却比黄金还贵——2023年,创健医疗研发团队在全球率先实现XVII型胶原蛋白自主研发和规模生产,可用于人体损伤修复、组织再生。
发展未来产业,是时不我待的“竞速跑”,更是考验耐力的“马拉松”。不久前,常州三个合成生物专题园区相继揭牌成立,配套设立20亿元的合成生物产业基金;从氢气制备和储运到整车制造和加氢站建设运营,较完整氢能产业链已初步成型。
在新赛道上加速奔跑、抢占身位,把发展之“势”转化为竞争之“能”。常州的雄心,是加速锻造新质生产力,做长期执牛耳者。
当下,建设中的常泰长江大桥等交通路网,进一步拉近常州与周边城市距离;溧阳港开港,金坛港和东港内陆集装箱码头项目落地运营,内河港直达联通上海深水海港……
融入国家战略,提升城市能级。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的常州,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产业创新能级,奋力开拓发展新格局。
2023年11月,常州对话全球CEO活动在上海举行,盛蕾发出三份“邀请函”,希望以开放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谋发展之局,推动常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开放创新,集聚全球要素;蓄势未来,锻造更硬内核。看项目、谈合作、话未来,近年80多位跨国公司CEO密集拜访、深化合作,成为常州营商环境的“代言人”和“推介官”。
“我们在常州新设了研发中心,致力于开发更节能和可持续的系统。”作为全球领先的注塑机、模具和自动化设备制造商,恩格尔控股有限公司CEO斯蒂芬·恩格立德说,将在常州开展合作、加强新能源汽车注塑领域研发。
加快提升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要素承载力,持续增强常州科教城辐射带动力,全面深化龙城实验室与工业母机“国家队”共建合作……常州正聚力又一次蜕变。
陈金虎表示,乘产业振兴、能级跃升之势而上,常州将把新能源之都锻造成国内外知名的城市IP,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奋力书写好“量质齐升挑大梁”的新答卷。
相关链接:
http://js.news.cn/20240218/95c44f97b1d5415db99a454b9793ac0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