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信

【职业教育活动周·匠人匠心】 初心之路:从清凉寺到鸣新路

发布时间:2022-05-08 点击数:

58年前,清凉寺已是危墙的教室里,六位老师对着已经解散的“常州工专”说了句,我留下来。于是,坚韧的脊梁扛起了“勤业”的朝阳。20年前,

荆川里爬满青苔的校舍中,千余名师生围着常无校与电子职大合并升格的文件,写下未来的憧憬,于是,热切的盼望点亮了“常信”的曙光。

20年来,鸣新路满目苍翠的校园内数万名常信人用只争朝夕的毅力,迎来评估优秀,迎来国家示范,迎来双高建设……于是,奋进的巨轮再一次乘风破浪!

今天,在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第一天,就让小信带着大家走入这所学校的“前世今生”,用一组组照片,触摸她近60年岁月里走过的“初心”之路。

1在清凉的晨曦中出生(1962.10-1981.7)

1962年,受当时国民经济影响,常州工业专业专科学校停办。原江苏省副省长、常州市纺织印染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国钧先生等工商界人士从服务常州市工业发展等需要出发,捐资20多万元(其中刘国钧先生捐资18万元),并以常州工专留下的部分干部、教师、设备、校舍为办学基础,创办民办性质中等专业学校。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从此诞生。

(刘国钧先生像)

初生的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后改为市属公办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学校)“一穷二白”,一座由寺庙改建的校园、数间四处漏风的教室和100多名学生,是她仅有的“家当”。但学校首任校长周平带着15位老师,硬是凭着一股“轴”劲,探索半工半读,闯出了一条工学结合的路子!

(文革时期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学校校门)

在半工半读制度安排下,教学与企业紧密结合,教师和学生一起下企业,“学生的成绩单上不仅有班主任给他的评语,还有师傅给他的评语,除了理论课的成绩,还有工厂的实训成绩”,一大批学生成长为技术“全能手”,为改革开放初期常州乡镇经济的异军突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办学使命也从此萌生。

(文革时期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学校校门)

2在荆川的朝阳里成长(1978.7一 2000.10)

结束了文革“十年动乱”,随着全省电子工业发展需要,改为省属公办的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迎来了复苏,并在清潭荆川路建设了新校区。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局职工大学(后更名为常州市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单独办学。

(荆川校区建设初期校园周边)

(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校门)

(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教学楼)

(常无校学生学习场景)

还是凭着一股从无到有的拼劲,学校努力推进学科建设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抓紧教育现代化建设,把学校的实力做强、功能做大、内涵做优、层次做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到1995年,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在籍学生已突破3000人,常州市电子职工大学在籍学生也超过了1000人,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还先后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校(1993年),国家级重点中专校(1999年)。

(学校接受省(部)级重点中专校验收)

(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高职教育应运而生。学校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在重点中专校的基础上,从试办五年一贯制高职做起,不断拓宽高职路,终于迎来了厚积薄发。经过艰辛的调研和筹备,2000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和常州市电子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训“厚德勤业”从此成为数万常信人的共同记忆。

(江苏省教育厅检查学校办学情况)

(合并升格初期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门)

3

在鸣新的旭日下崛起(2000.10-)

新的世纪,踏出新的发展步伐,新校区建设成为新组建的常信院迈步的起点。经过2年多争分夺秒的鏖战,2003年学校成为首个入驻常州大学城的高校,吹响了助力常州高职教育壮丽发展的先锋号角。

(常信院新校区建设时期)

(新校区落成仪式暨2004级新生开学典礼)

面貌一新的学校,全面推进改革与建设战略,同时狠抓质量、发展内涵,办学发展的战线上捷报频传:2003年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被教育部等七部门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学校入选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信息发布会)

(学校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学校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在不断夯实办学质量的基础上,学校向着更高峰奋勇攀登,2006年申报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经教育部、财政部组织专家答辩和综合评审,2007年学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并于2010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国家示范建设验收,顺利通过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学校圆满完成国家示范校建设验收)

(学校获评首届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

对于永攀高峰的常信人,国示范只是更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后示范时代,学校围绕立德树人,贴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专业课程建设,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连续4届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蝉联全国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2000余人。

(牵头成立中国软件产教联盟)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连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进入崭新时代。学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拥抱新一轮信息产业革命,夯实新时代信息办学特色,乘势而上,不断攀进,先后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最终叩响“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大门,历史性跻身高职全国前30,成功开启引领中国职教改革的办学新纪元。

(率先开拓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取得历史性突破)

(全国唯一连续三届获得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特等奖(职业学校))

(学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双高时代,展望未来,学校将根植“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办学使命,专注工业互联网,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养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要 素网络化,企业管理智慧化的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服务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长三角产业协同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工业互联网高素质人才需求,争创中国最好信息类高职院校。

(学校获得2019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学校举行2020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工作推进大会)

(同学们在观看我校双高建设展板内容)

因行业而生,因信息而强,因创新而兴!回首五十八载筚路蓝缕,是一代又一代常信人接力传递的“厚德勤业、弘毅自强”初心精神,使学校四迁校址、四抓机遇,从只有数间平房的民办中专发展为国内知名的特色高职,深刻描绘了“因为常信,所以自信”的办学底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潮头,担当助力苏锡常职业教育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使命,今天常信院以始终不变的初心精神,拥抱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立足信息产业、培养信息人才、服务信息社会”的乐章,我们共同奏响!